跳到主要內容
教師讀書會

 

 

人生好時光(114)|一起來讀書吧(1) : 《台灣漫遊錄》:從兩名女子的遊歷看那時的台灣

人生好時光(114)|一起來讀書吧(2) : 《台灣漫遊錄》:從兩名女子的遊歷看那時的台灣

 

臺灣漫遊錄

作者楊双子

出版社:春山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:2020-04-01

 

內容簡介

 

臺灣文學第一本
2024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
2024日本翻譯大賞
2021臺灣金鼎獎文學圖書獎
昭和臺灣縱貫鐵道美食之旅
楊双子《臺灣漫遊錄》華麗面世

「我們一起吃遍臺島吧!」――青山千鶴子(日本九州小說家)
「這個世間,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。」――美島愛三(臺灣總督府臺中市役所職員)
「我只說一次,聽好了。我不幫日本人做菜。」――阿盆師(漳州出身傳奇女總鋪師)
「帝國與支那的戰爭演變到現在──哎呀,未來的臺島,或許不需要翻譯家吧。」――王千鶴(公學校國語科教師)

從瓜子、米篩目、麻薏湯,到生魚片、壽喜燒,再到鹹蛋糕、蜜豆冰,小說宛如一場筵席,將青山千鶴子來臺一年的春夏秋冬,寫進這場筵席裡,有臺式小點,有日式大菜,更有多元血統的料理,比如入境便隨之風味流轉的咖哩。在次第端上的菜色中,這位小說總舖師悄悄加入了幾味,那是人與人之間因背負著不同的生命文化而舌尖異化般的,難以描摹的滋味。

昭和十三年,青山千鶴子的半自傳小說《青春記》改編為電影在臺上映,在婦人團體日新會推廣之下反應熱烈,受邀來臺巡迴演講。青山千鶴子出身富紳家族,因母親早逝送往長崎分家養育,旅居臺中時,日新會推薦一位臺灣大家族庶出的女子王千鶴擔任通譯。在全然不同文化教養下長大的兩人,因而有機會一起遊歷縱貫鐵道沿線城市。她們曾經留宿臺北鐵道飯店、臺南鐵道飯店,甚或延伸搭乘糖鐵、地方支線,飽覽各城鎮風光。每至一處,街道攤販、駄菓子舖、𥴊仔店、喫茶店,或者洋食店、餐廳、旅館,走到哪裡吃到哪裡。這一趟縱貫鐵道美食之旅,實屬難得,是兩位女子相遇於婚姻之前,以自由凝佇的時光片刻。在味蕾滿足之餘,彼此交流了文化與思想,青山千鶴子才知道,曾任公學校教師的王千鶴,有著當翻譯家的願望。或許是身為女子的共鳴,青山千鶴子理解女性要擁有獨立的職涯極為不易,何況王千鶴並沒有雄厚的背景與家人的支持,便心生助其一臂之力的念頭。

然而,戰爭的嚴峻日漸逼來……兩人是否能如願走向自己希冀的命運?

小說家楊双子透過扎實的歷史研究、細密的情節與立體的人物描寫,以飲食為喻,使我們得以窺見日本帝國對待殖民地臺灣、日本內地人與臺灣本島人的種種矛盾,乃至於當年男性之於女性命運的差異,女性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意欲擁有獨立的職業身分與思考,卻將面臨的種種困難與考驗。

好評推薦
駱以軍(小說家)
陳雪(小說家)
陳又津(小說家)
黃崇凱(小說家)
張文薰(臺大臺文所副教授)
鄭芳婷(臺大臺文所副教授)
瀟湘神(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)

推薦序
新日嵯峨子(文學評論家、小說家、人類學家)

 

作者簡介:

楊双子
雙胞胎姊妹楊若慈、楊若暉的共用筆名。姊姊楊若慈主力創作,妹妹楊若暉主力歷史考據與日文翻譯,共同創作臺灣歷史百合小說。楊双子著有小說《花開少女華麗島》、《花開時節》,以及合著小說《華麗島軼聞:鍵》等,並以《臺灣漫遊錄》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大獎、日本翻譯大賞與金鼎獎,售出英、日、韓等多國版權。


章節試閱

  一、瓜子[請刪掉在這之前的新版譯者代跋〈琥珀〉,從瓜子開始即可]
  「等等,這是怎麼回事?」
  那時的我,不由得將心聲脫口而出。
  因為那個當下,我簡直就像是掉進了松旭齋天勝的魔術劇團。
  松旭齋天勝的魔術劇團是怎麼回事?說起來,那是我就讀高等女學校以前的事情。松旭齋天勝魔術劇團的巡迴演出抵達長崎,我跟著菊子嬸嬸上街,正巧遇見劇團開演之前的熱鬧遊行。
  遊行隊伍有氣勢驚人的成列人力車,陣仗可比軍隊,看不見盡頭。頭先數列的人力車上一個一個坐著演奏音樂的樂隊成員,而後是一個一個妝容明麗、微笑揮手的年輕少女,再後面是一個一個戴著高高的大禮帽的男魔術師。更多的劇團成員步行,簇擁著人力車前進,高舉各種顏色鮮亮的旗幟,大紅色、亮白色、濃紫色、湛藍色的旗幟獵獵飄揚,魄力絲毫沒有輸給樂隊演奏高昂的樂曲,令人胸口鼓動,彷彿有什麼東西從我肚子那裡一口氣高懸起來。
  ――所以說,這是怎麼回事啊?
  事隔十數年,我沒有想到會在外地的島嶼臺灣重溫舊夢。
  那是昭和十三年五月的事情。
  宛如松旭齋天勝魔術劇團的景色,在我眼前噴湧而出。
  成列磚紅色的支那式建築,彷彿沒有止境地延伸到街道遠方。
  街屋上方的圓形的鮮紅色燈籠,瓜狀的橘黃色燈籠。
  白色的遮雨布一張一張綻放如花。
  不同花樣顏色的漢字看板,一一飛入眼簾。
  還有各種各樣的攤販。
  沒有見過的蔬菜,堆成深深淺淺的綠色的黃色的白色的小山。
  分割成塊成條的紅色的肉,編織為紅肉色的掛毯。
  土褐色、藻綠色的藥草成綑或者散放籮筐,煮成墨綠色的湯汁。
  攤前擺開無數玻璃大罐,閃耀厚重而圓潤的光芒,裡頭裝著淺紅色的、暗紅色的、淡黃色的、濃黃色的、黑色的、白花色的小小果物。
  沿路好幾個攤販前方有人端著湯碗吃點心。碗裡有的是柔軟的白色塊狀物,有的是透光的淡黃色塊狀物,有的是小小圓圓的黑色珠子……
  支那建築裡的水果店鋪,串串黃色的香蕉垂懸下來,攤上是青綠色的、暗紅色的瓜果,喊得出、喊不出名字的,那個是西瓜,是桃子,那個是南無果吧。
  那個時候,我的眼睛都不知道該先看哪裡才好了。
  從宏偉的臺中車站出來,穿越橘町便是一衣帶水的綠川,對岸第一市場與臺中旅館比鄰,人潮也如水,我聽說這裡是群聚本島人的干城橋通。河川兩岸濃綠色的柳樹,河道有水波閃閃發亮。感覺炫目頭昏,當然不只是因為水波。五月,紺藍色的天空有一輪熾豔的烈日。豔陽令所見色澤更加飽滿,令萬物氣味更加濃烈。河水的氣味,植物的氣味,市場裡面生肉的氣味、藥草的氣味、水果的氣味,汩汩流湧到我的面前。
  一同湧過來的,還有人潮裡那些我聽不懂的島嶼語言。
  「XXXXXXXXXXXXXXXXXXXX?」
  「XXXXXXXXXXXXXXXXXX!」
  「XXXXXXXXXXXXXXX。」
  肚子有什麼東西海浪似的翻騰到胸口,我忍不住咧開嘴角。
  啊,這就是南國臺灣啊!
※無論如何,至少也要去一次臺灣才行。
  我立定決心的那個時候,正站在從沖繩駛往九州的大船甲板上,心想隔著海面遠遠望見的陸地,是宮古島、石垣島嗎?或者說海的彼端是臺灣呢?
  小說改編為電影以後,我的稿費收入有顯著提升。以前沒有合作過的雜誌,也捧著成疊的鈔票上門。
  「只要青山老師首肯,去南洋的旅費也不必擔心,一切交由敝社安排就行了。請寫一部以南洋為故事舞臺的連載小說吧!」某雜誌主編F說著這樣的話,懇切地對我露出笑容,「傳聞青山老師熱衷旅行,這不是好機會嗎?」
  「以南洋為故事舞臺,是想要配合『南進』嗎?」
  「咦,青山老師說這話的意思是?」
  「真是抱歉,如果是以宣揚日之丸帝國為前提,我實在力有未逮,恐怕寫不出有趣的作品,這樣不是太掃興了嗎?」
  我把整齊的鈔票推回到F的膝前。
  「而且我已經買好船票了,接下來的旅行地點要去沖繩,如此一來也會耽誤您寶貴的時間。除非貴社想要連載琉球王國的歷史故事,否則我這趟出門的收穫,想必沒有辦法寫成貴社想要的小說吧?」
  「唉呀呀,青山老師既然喜愛沖繩,那麼,不考慮日後去臺灣嗎?那也是南國的島嶼嘛……
  我不打算讓F持續糾纏,最終沒有答應。
  可是,南國的島嶼臺灣,像個小小的種子落在心田。
  那年深秋,沖繩短暫的旅行結束,我站在甲板上遠眺海洋彼端的島嶼。由於是南方的王國琉球,氣候溫暖,自海上吹拂而來的鹹風並不凍人。那個更加南方的島嶼臺灣,深秋十一月是什麼模樣呢?我想起進出門司港的一艘艘大型貨船,日日夜夜載來產自臺灣的香蕉,連回憶都瀰漫馥郁香甜的芬芳氣息。
  下一次旅行,就去臺灣吧。
  萌生了這樣的念頭,回到長崎我便著手蒐集旅行資料。遠赴南島臺灣,必須記取先前旅行北海道的教訓,長期旅居才足夠深入當地風土,理想來說要半年左右時間。可是半年的交通費、住宿費,以及最重要的餐飲費,實在不是小數目。我看著計算後的旅費總額抱頭苦思。
  「菊子嬸嬸……。」
  我走到廚房土間,菊子嬸嬸與少女幫傭春乃都在那裡。
  飯鍋上方有白色的蒸汽冉冉,白米飯的香氣四溢。一聞就知道,這麼好的白米飯,撒上芝麻鹽也就夠美味的了。看得我肚子發出咕嚕聲。
  「千鶴子小姐,晚飯還沒有好喔。」
  春乃笑咪咪地說。
  我才不是要問晚飯的事情呢。
  「菊子嬸嬸,家裡有五百圓可以讓我去臺灣嗎?」
  春乃頓時張大了嘴巴。
  菊子嬸嬸平淡地看向我。
  「說什麼傻話,妳是小孩子嗎?」
  「我怎麼看也不像小孩子吧!」
  就算不談年紀,身長可以跟長崎街道的異人們比肩的我,昔日還有「筆直的北山杉」這樣的綽號呢。菊子嬸嬸也只哼哼了一聲,然後說:
  「上次那個雜誌,不是說願意出資嗎?」
  「可是,什麼南進政策啊,我寫不來。」
  「那就去跟本家借錢。」
  「本家的人,怎麼可能嘛。說不定沒去成臺灣,就被抓去結婚了呢!」
  「妳是早該結婚了。」
  「嬸嬸――萬事拜託――
  「好囉嗦的孩子,不然去求神拜佛好了。」
  真傷腦筋,沒想到這次撒嬌無效。
  「唉,只好去諏訪神社了嗎?啊啊,對了!那邊有賣好吃的卡斯提拉蛋糕,還有西伯利亞蛋糕,神明大人會喜歡美味的食物吧!」
  「那是千鶴子小姐的個人偏好吧?」春乃說。
  「唉,我們家的千鶴子,怎麼就這麼貪吃呢。」菊子嬸嬸說。
  儘管我的論點遭受家人抨擊,神明大人卻似乎接受了甜食的收買。不久之後的一個出乎意料的時間點,我收到了臺灣總督府和當地婦人團體的邀請函。
※收到邀請是春彼岸假期結束的隔日。
  青山家族的長崎分家與熊本本家在春分那一天會合,共赴位在玉名的蓮華院誕生寺掃墓。迎接春季皇靈祭以後,姊姊光子與嫂嫂年子會到長崎分家度過餘下的假期。往年光子姊姊與年子嫂嫂會命傭人隨行,搭乘路面電車逛遍長崎的觀光地區,每年如此也毫不厭倦。可是,今年卻並不相同。
  「我說千鶴子,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吧……
  光子姊姊發出這樣的幽嘆。
  我假裝沒聽見,把第二個牡丹餅塞進嘴裡大口咀嚼。
  「一口吃掉一個牡丹餅的女人,到哪裡才可以找到夫婿呀?」
  年子嫂嫂也是幽幽嘆息。
  應該說光子姊姊與年子嫂嫂不愧是感情篤厚的姑嫂嗎?我忍不住好笑。
  「要不然,我一口吃兩個好了。」
  此話一出,光子姊姊與年子嫂嫂都瞪大眼睛。真是有趣。我順手把第三個牡丹餅放進嘴裡。啊,真好吃!外層是加了許多砂糖煮成的、留有顆粒口感的紅豆泥,裡面是米粒搗成全碎的、柔韌有咬勁的糯米飯糰,令人欲罷不能。
  「啊,太美味了!一次兩個,吃起來不順暢。一次吃半個,就沒有滿足感。糟蹋這麼美味的食物是不可原諒的。最好的吃法是一口一個。這是吃牡丹餅的訣竅,千鶴子的不傳之祕!」
  我慎重地發出了牡丹餅宣言。
  「這、這孩子到底在胡說什麼呀?」
  「無論如何,今天要挑選出相親的對象。」
  光子姊姊和年子嫂嫂立刻從相親帖子裡挑出一本。打開來,照片上是穿著文官制服、體魄偉岸的紳士。
  「這位服部先生,是兄長大人的大學好友宮野先生引薦的優秀部屬……
  年子嫂嫂又挑出一本,是個穿著海軍正裝、蓄著美鬚的軍官。
  「這位鈴木先生,是白鳥先生的外甥引薦的,是好友的軍中同袍……
  或許是考量我所擁有的悲慘條件,淨是一些高大的中年男士。不是續弦,就是頭頂稀疏的男人。要是年輕的士族之後,也一臉傳統老派的神氣,總覺得是一吵架就會翻掉桌袱臺的傢伙。
  「這位安室先生,是晶子阿姨介紹的,是地方職業學校的校長先生的愛徒……
  我吃掉第四個牡丹餅,把煎茶喝得乾乾淨淨。
  肚子鼓脹。果然一口氣吃四個牡丹餅太多了吧。
  我伸長身子去拉開障子呼喊春乃送來英國紅茶,要搭配一塊硬餅乾。
  光子姊姊卻在這個時候突然發難。
  「千鶴子!剛才妳一個人吃了兩人份的散壽司不是嗎?這種食量,根本就是妖怪。妳不要怨懟人選,如果不是心胸寬大的年邁男人,怎麼可能會對妖怪心生憐愛!」
  「光子姊姊怎麼這麼說嘛。哎呀,如果沒有別的事情,我要去寫小說了。」
  「站住!女子結婚,自古以來都是戶長做主。千鶴子要是不願意面對,我們也只能請父親大人決定人選了。」
  「嗚,光子姊姊――
  我失禮了。半開的障子外頭傳來春乃的聲音。
  春乃膝行趨前,送上來的並不是紅茶和餅乾,而是精緻的信封。
  就是那個。
  諏訪神社的神明大人不知道是被卡斯提拉蛋糕、西伯利亞蛋糕,還是牡丹餅或者白豆沙最中所收買,為我解圍的信封,來自臺灣總督府臺中州廳。
※原來臺灣也盛行電影。
  這次驟然獲得邀請,是我那部小說《青春記》改編的同名電影在臺灣上映的緣故。電影在東京上映是昭和十一年,到臺灣卻是事隔一年以後了。昭和十二年,也就是去年,臺中州名為「日新會」的婦人團體觀影以後深受感動,出資在臺中州各地播映。由於在那之後的茶話會反饋熱烈,日新會決定邀請作家赴臺島進行巡迴演講。臺灣總督府樂於牽成內地作家到臺島旅行,因此雙方聯合發出了邀請,並且由臺中州廳臺中市役所掛名主要的邀請單位。
  報酬不提,單是全程包攬交通食宿的費用,我的旅費煩惱便頓時煙消雲散。
  電報與電話數度往返,我決定在初夏啟程。
  從九州北端的門司港出發,搭乘內臺聯絡船,臺北州基隆港登陸。婉謝了日新會與臺中市役所的派員接船,我獨自搭車進臺北城,就近過夜。隔日早晨臺北車站發車南下臺中,急行車只要三個半鐘頭。這樣才叫作旅行嘛!不是嗎?
  上午九點半發車,無法忍耐到臺中車站才吃午飯。
  十點五分的桃園車站月臺有人叫賣鐵路便當。我買來一個,裡面是白瑩瑩的米飯,炸魚、煎魚、醃漬蘿蔔和鰻魚八幡卷。幾乎跟內地沒有什麼兩樣。
  十一點一分,新竹車站。有人用當地話叫賣「炒米粉」。問了旁邊的婦人乘客,說是類似炒蕎麥麵的東西,其實吃起來完全不同。
  約莫二十分鐘後就抵達竹南車站。
  我細細寸度剛剛填進炒米粉的肚子還有多少容量。
  十一點四十七分,苗栗車站。便當看起來還是內地樣式,我後來只買了五個鹽水煮鴨蛋和白飯糰。火車乘客上上下下,愈是向南方前進,愈是許多人嘴裡說著當地話,很有意思,令我期待後續旅程。午後一點三分,抵達臺中車站。
  胸口有鳥雀蹦跳。
  原訂午後兩點鐘與市役所職員在臺中車站見面,我卻無法枯坐等候。從候車室往外看,驕陽撒落金光,點亮綠油油的椰子樹。天氣太熱了,人人都撿著綠蔭走路,形成有趣的景象。往來的車輛有西洋轎車,也有人力車,有牛車拖來沉重的貨物。稍遠處的樹蔭底下,有兜售貨物的攤販板車。
  「請問,這附近應該有臺灣人的商店街道吧?」
  車站的剪票員被我問得一愣。
  「臺灣人……您是說本島人的街道嗎?」
  「本島人,是的,本島人的街道。」
  默記剪票員的指示,循線步行,我抵達的就是干城橋通。
  宛如松旭齋天勝魔術劇團的本島人的街道。
  而且我不知不覺買下了扎手的果物。
  比手畫腳地順利交易,應該是好的開端吧。
  「XXXXXX?」
  水果攤前的本島少年以稚氣的臉龐,認真緩慢地一個字一個字複誦同一句話。
  「對不起,我聽不懂臺灣話呀!你說的話,究竟是什麼意思?」
  我連連擺手搖頭。
  少年也一臉挫敗。
  「XXXXXXXXX。」
  說完這話,少年轉身端出表面有標貼的木盒,手腳靈巧地將果物包裝成好看的禮盒。
  「哦,原來如此,是問我要不要包裝嗎?」
  我連忙掏出硬幣。
  「少年,包裝費十錢夠嗎?」
  少年看看那硬幣,又看看我。
  「XXXXXXXXXXXX?」
  我指著木盒,又指指硬幣。
  「這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  「XXXXXXXXXX!」
  「包――――――
  「XXXX!」
  少年說的臉龐脹紅。
  「嗚,這究竟是什麼意思?」
  溝通困難,我也脹紅臉。
  噗哧。
  旁邊傳來一個柔軟的小小的笑聲。
  「請問您需要幫忙嗎?」
  是相當標準的日本語。
  轉向聲音來源,我在視線下方找到一個嬌小的少女。
  少女有著宛如嬰兒般粉嫩的臉頰,笑起來的時候浮現兩個酒窩。
  「他的意思是禮盒包裝不收錢。請您把錢收起來吧。」
  「妳會說國語,真是太好了!那麼請幫我轉達,十錢是他辛苦服務的費用,好嗎?」
  少女對我投以有點意外的眼神。
  我連腦門都熱了。
  「因為我糾纏這位少年很久了呢!」
  少女於是笑起來,轉頭與少年以臺灣話往返對答。
  少年臉龐總算顯露輕鬆的笑容,拿了什麼東西塞到少女的手裡。
  少女再把那東西遞到我手上。
  是薄紙包著的細碎東西。
  揭開紙包,裡面是一粒粒黑呼呼小小扁扁的片狀物。
  「做為答謝,這是他要送給您的,旅途中可以給您打發時間。」
  「很感謝,可是,這是什麼?」
  「哎呀。」
  說的也是。少女說著,歪著頭笑起來。
  「這個是瓜子,內地人可能沒有吃過吧。」
  「是可以吃的嗎?要怎麼吃?」
  不是我自吹自擂,可是說到食物,我就興致高張。
  我往紙包湊近鼻子,立刻聞見鹹甜的氣味。從裡面摸出數粒小小的瓜子,我以指腹捏了又捏那硬硬的表面,心想這可以直接吃嗎?
  「不是那樣的。要吃裡面的瓜子肉,必須用牙齒咬開瓜子殼。」
  「牙齒?瓜子殼?」
  少女從我手裡拈起一粒瓜子。
  「您看,像是這樣。」
  少女蔥白色的手指執著醬黑色的瓜子,放到嘴邊以白皙小巧的門牙輕輕一咬,發出細微清脆的「喀」一聲。
  瓜子殼分成兩片,少女剝出象牙色的瓜子肉。
  「咬瓜子的功夫,初學者可能要花一點時間練習哦。」
  「太厲害了,這是什麼有趣的食物啊!」
  我由衷嘆服。
  少女微笑,臉頰浮現粉紅色的色澤。
  請問。
  旁邊傳來男人的嗓音。是日本語。
  「請問是青山千鶴子老師嗎?」
  那是個穿著夏季西裝的年輕男人,眉睫濃密,寬厚的額頭掛著汗珠。
  「我是臺中市役所的美島。」
  我「啊」的低呼一聲。
  兩點鐘,在臺中車站見面。
  在水果攤前,我把這件事情忘得精光了。
(未完)

 

作者序

新版譯者代跋
〈琥珀〉

《臺灣漫遊錄》中文新譯版的問世,必須從二一四年說起。我與孿生姊姊在該年年底短暫旅行北九州,偕行福岡、門司、熊本、湯布院等地,其中在門司港邊的舊三井俱樂部,我們參觀了內部的「林芙美子紀念資料室」。資料室展示林芙美子與諸多作家魚雁往返的信件真跡,諸如吉屋信子、川端康成等日本名作家都赫然在列。姊姊不諳日語,參觀時由我逐一簡易口譯,直到遇見落款「青山千鶴子」的明信片,我衝口而出:「有人寫了一本《臺灣漫遊錄》!」姊姊探頭來看也驚呼:「青山千鶴子是誰啊!為什麼沒聽說過!」幸好,枯燥的資料室只有我與姊姊兩人在場。
明信片內容翻譯後是這樣的:「早前與您聊起戰前的臺灣旅行,實在是令人暢懷之事。近日新書《臺灣漫遊錄》出版,不久會寄達貴府。青山千鶴子。七月十一日。」解說牌則寫著:「昭和二十九年,七月十一日付」。
那個當下,二一四年十二月,我與姊姊為了書寫日本時代的歷史小說,正深陷考據文獻的修羅場,看見這樣的明信片,內心可謂又驚又喜。回國以後,持續進行文獻調查的我,也同樣留意「青山千鶴子」與「臺灣漫遊錄」的蛛絲馬跡,而後很意外地在網路上找到斷簡殘篇的中文譯本。令人深覺驚喜的是那個刊載中文譯本的網頁最末處,留下很短的註記:「部分書稿典藏於臺灣文學館。」
根據這條線索,二一五年二月我主動連繫臺灣文學館的典藏服務組特殊研究課。過程細節繁瑣,在此省略,總而言之我獲得某位行政專員的來電說明:「臺灣文學館館藏名單裡面沒有這筆資料,不過有位日籍研究員說她有完整的書稿,表明妳有興趣的話可以連絡她。」
後來我連繫上的研究員,就是新日嵯峨子小姐。透過E-mail形式,我從新日小姐那裡取得了一九七年日文版《我與千鶴的臺灣漫遊錄》,以及一九九年中文版《一位日本女作家的臺灣漫遊錄》兩部書稿的電子掃描檔案。
中文新譯版的工程,就此起始於二一五年六月十九日。不過我的病軀不中用,每天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之後,就要花兩倍的時間躺在床上,進度牛步到這部長篇小說譯稿必須耗時四年才能完成。如果有期待本書的讀者諸君,這段時間多謝包涵了。

即使拖著病軀,仍然致力完成這部作品,目的為何?
青山千鶴子的小說(一九五四年),青山洋子的後記(一九七年),王千鶴的初譯版與代跋(一九七七年),吳正美的編者代跋(一九九年),到二年的新譯版問世。我與四位前輩的目的為何?
我認為從一九五四年到二年,這本書自始至終,都是出於自身對生命軌跡的感觸,期盼完整補齊這段臺灣島嶼之上、歷史命運之下,無法言語道盡的真摯情誼。
至於為什麼青山千鶴子不是集結當年的臺灣遊記,而是以小說形式重寫?再者,遊記/歷史是否更加「真實」?而小說/文學是否相對「虛構」?我無意以論文回答這個問題,姑且容許我抒情地這樣說吧:小說是一塊琥珀,凝結真實的往事與虛構的理想。它耐人尋味,美麗無匹。

中文新譯版得以成書,要感謝許多人。提供珍貴書稿的新日嵯峨子小姐,譯稿過程從旁援助的瀟湘神與曲辰,以及永遠的小夥伴郭如梅。感謝春山出版社的莊瑞琳總編輯與吳芳碩副主編。
特別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孿生姊姊‧「双子」當中的若慈。本書譯稿雖然由我‧「双子」當中的若暉執筆,實際上卻是我倆的共同作品。
罷筆之際我心有所感:這本書,著實也可說是我們的一塊琥珀了。

年春彼岸於永和住處楊双子

 

目錄

推薦序新日嵯峨子
昭和二十九年《臺灣漫遊錄》初版前言


一、瓜子

二、米篩目
三、麻薏湯
四、生魚片
五、肉臊
六、冬瓜茶
七、咖哩
八、壽喜燒
九、菜尾湯
十、兜麵
十一、鹹蛋糕
十二、蜜豆冰



昭和四十五年(1970)《我與千鶴的臺灣漫遊錄》後記〈母親的回憶〉青山洋子(青山千鶴子之養女 藝術家)
民國七十九年(1990)《一位日本女作家的臺灣漫遊錄》譯者代跋〈麵線〉王千鶴
民國七十九年(1990)《一位日本女作家的臺灣漫遊錄》編者代跋〈故人的約定〉吳正美(王千鶴之女 學者)
新版譯者代跋〈琥珀〉楊双子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老師的第八節課:教育現場教會我的27件事

作者:戴逸群

出版社:商周出版出版日期:2025-02-13

 

內容簡介

 

您是否好奇,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,是否還有不一樣的教育風景?
是什麼樣的機緣,讓一位獲獎無數的熱血教師,
放棄都市公立高中的優渥環境,毅然決然前往資源匱乏的偏鄉服務?
在偏鄉高職任教,他面臨了哪些挑戰?又有什麼樣的體悟?
本書將透過師生之間的點滴故事,帶您感受教育最真摯的感動。

「帶著孩子快樂學習,為他們裝上夢想的翅膀,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。」

15年前,菜鳥熱血教師戴逸群在一段自我介紹中,提出他開放自由學風的教育理念,從此踏上了教書育人這條路。

這一路走來,並不平順。沿途他體驗到了「後母難為」的艱難坎坷,學生脫口一句「你沒資格當我們班導」,讓他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當老師,這條路能否繼續走下去。是學校教官的關懷和陪伴,幫助他找回對教育的熱情,走出初任教師的迷茫階段。

一紙家鄉天主教學校的聘書,讓他的教師生涯得到救贖。在那裡,他雖然因為在夜輔時播英文卡通訓練學生聽力,遭到家長投訴,被批評教學太過理想化,但後來獲得伯樂校長的賞識與支持,大膽嘗試許多創新的教學方式,也讓他接連得到教育大獎的肯定。

通過試煉階段後,他離開舒適圈,積極投入教甄,進入公立學校任職。喜歡和學生打成一片的逸群老師,以幽默風趣和有原則的個性,贏得了學生的尊重。不僅帶著學生一起腦力激盪,透過生動的角色扮演和演繹,奪下全國高中生英文簡報比賽冠軍;在園遊會上,他還跟學生(逸群人)合力生火烤香腸,烤到整個校園香氣瀰漫,把打火兄弟都引了來,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中學不到的東西。

當理想中的開放自由學風,終於在班上開花結果時,一張「疑似惡性」的檢驗報告,卻讓他不得不緩下腳步,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觀。之後,大病初癒的逸群老師選擇請調偏鄉教書,希望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。

來到旗農,他走進宮廟家訪,深入了解學生休學的原因;他自掏腰包幫學生支付檢定費用,重新點燃學生對未來的希望;他陪著學生走出網路霸凌的陰霾,逐漸找回原有的自信;他鼓勵贊助學生參與班聯會選舉,引導學生用合作取代對抗……,甚至在學生畢業時,「一日為師,終生保固」是他送給他們最棒的禮物。

在這本書中,逸群老師將他教學生涯的點滴寫成故事,分享他與學生真誠互動的每一個瞬間。這些故事不僅是記錄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,也描繪了一位老師在教育路上的堅守與蛻變。即使在教學生涯前半場已取得諸多成就,他仍決定用一生功力陪伴高職學生,翻轉偏鄉學子的命運。他說:「感謝當初的選擇,期待下半場更加精采的旅程。」

 

各界感動推薦:

 

 

戴老師從私立學校、教甄、公立學校、罹癌覺醒,到現在走進偏鄉高職,用生命喚醒生命,用專業創造孩子眼中學習英文的閃閃動機,精采生命之書,誠摯推薦。
——資深教師、作家 林怡辰

在書中,能夠強烈感覺戴老師在教學生涯中的熱情與創新。他用溫和而堅定的力量,營造出尊重、快樂,也有學習成效的班級氛圍。這些「生命影響生命」的歷程,值得你打開此書深刻體會。
——國中教師、作家 洛洛老師

早在推薦逸群參加評選,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杏壇芬芳獎得主時,我就知道他不會只滿足於把課本上的內容轉譯給學生,而是想要玩點大的!……恭喜亡牌教師再有新作發表,也期許繼續斜槓,為廣大苦於英文的學子點燃希望的明燈!
——磐石高中校長 陳方濟

好久沒有讀到這麼令人感動的書了!
——暢銷作家、Super教師 黃光文

這不只是一本描寫教育現場對話的書,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日夜自我叩問,隨著豐富許多孩子們的人生,也厚實了自己的生命,記錄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成長軌跡。
——Skills for U 創辦人 黃偉翔

戴老師的文字,能為挫折的老師們,帶來溫柔的力量。
——特教教師、作家 楊元安

每一篇故事都讓人感動,無論是從學生的角度還是教師的心聲,都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價值。這本書是一場充滿啟發與反思的閱讀之旅,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讀者細細品味。
——教育部政務次長 葉丙成

教育這條路,走在上面才能體會是天堂,還是地獄(或是更糟糕的地方),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複雜心情,都在這本《老師的第八節課》了。
——厭世國文老師

我曾是高中老師,知道當老師有多不容易。我佩服逸群的「真」,他既寫理想,也寫困頓;我敬重逸群的「善」,因為世界若冷,他用善良來暖;我佩服逸群的「美」,即便他遇到教育現場的種種挑戰,他仍溫柔堅定,引領學生朝美好未來前進。
——Life不下課」節目主持人 歐陽立中

最精采的人生故事,總是峰迴路轉的。在教育風雨路上,逸群老師告訴我們:和他一樣堅持下去,條條都有各自的精采。
——國立旗山農工校長 潘致強

戴逸群老師以創新教學,用愛心與科技激發學生潛能,為偏鄉教育注入新活力,值得一讀。
——臺東縣教育處處長 蔡美瑤

讀完戴老師新書《老師的第八節課》,會深深認同,這本書就是戴老師從老師成為大師的修煉之書。這本書充滿跌宕起伏的故事,太精采了。
——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

一位透過身教、言教來影響孩子的老師。從戴老師身上,我看見了當年教導我的老師身影。
——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賴以威

 

作者簡介:

戴逸群

不喜歡一成不變,卻選擇成為一名看似循規蹈矩的中學教師。
學生喜歡玩手遊,就研發教育手遊,用遊戲找回學生對英文學習的熱情。在中年大叔的外表下,住了個頑皮的大男孩,是學生心中最酷的老師,同時也是能夠影響他們生命的大人。
教書最大的滿足,莫過於與學生坦誠交心的時刻;最大的成就,莫過於見證曾經迷惘的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。
現任旗山農工英文老師
杏壇芬芳獎得主
教育部創新教學獎銀質獎
未來教育臺灣100得勝者文教特別獎
親子天下嚴選百大創意翻轉教師
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推動閱讀優秀教師
新北市真人圖書館閱讀推廣類真人館藏
高中英文教科書編輯教師

手遊製作
《教室裡的二戰》、《鄉民政治學:總統風雲錄》

出版著作
《繪本英閱會:讓英文繪本翻轉孩子的閱讀思維》
《英文騎士團長:用繪本、橋梁書和小說打造孩子英語閱讀素養》

FB粉絲專頁:亡牌教師-戴逸群

各界推薦

名人推薦:

推薦序 突破侷限,點燃希望星火
磐石高中校長 陳方濟

「校長,有件事我不知道怎麼跟你開口……
看著坐在對面的逸群,臉上露出的不安與些許歉意,我其實有點忍俊不禁,差點笑了出來。
「下個學年我應該就不會在學校教書了,謝謝校長的照顧。」
「這樣子喔,班上學生知道嗎?記得要好好跟他們道別喔!」
「有有有,都已經跟他們說過了,學生都表示理解我的決定,也有祝福我。還有人說會到新學校去探親。」
「這樣喔,那祝你一切順利啦!」
「謝謝校長!沒想到這麼順利。對了,校長都不好奇我要去哪所學校嗎?」
「你不是要去北大附中?薛春光校長已經跟我打過招呼了,而且還很詳細地詢問了你在校表現及教學狀況。」
「是北大高中啦!原來校長已經知道了。那你怎麼跟薛校長說我?」
「我說你是即戰力,創意滿點,一心一意想要藉由創新教學,給予學生更多的刺激,引發他們對學習英文的興趣。藉著一些很庶民化的活動,降低學生對於學英文的恐懼感與排斥感,你班上的學生,不管普通科還是職業類科,基本上都不會抗拒你的英文課……我有恭喜他得到一位好老師。」
「原來如此,謝謝校長。那你怎麼都不留我?」
「其實我想過耶!以現行的工作條件與大環境壓力而言,私立學校原本就比較不利。薛校長會打電話給我,表示他們的甄選委員會已經有初步決議,他們看重你的能力,如果你有更好的發展機會,能夠造福更多的學生,對國家的教育更有貢獻,我攔住你,只為維持我一個學校的師資穩定,格局也未免太小,就不要讓你再有心理壓力了。你安心地去報到,我會祝福你的。」
我不知道逸群還記不記得我們當時的這段對話?其實早在我們推薦他參加評選,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杏壇芬芳獎得主時,我就知道他不會只滿足於把課本上的內容轉譯給學生,而是想要玩點大的!所以他說要跟學生用英文玩「臭豆腐大挑戰」——同意;要帶學生去東門國小合作創作繪本——同意;要和學生去南寮漁港用漁船模仿《鐵達尼號》拍短片——同意……
對一個有想法,樂於改變現狀的老師而言,一次一次的嘗試,其實累的是自己。然而,當你看到原先對英文避之唯恐不及的孩子,在短片中願意用不純正的發音說出自己的口白,只因為他想參加活動,老師就知道值了!再辛苦都值了!
恭喜亡牌教師再有新作發表,也期許繼續斜槓,為廣大苦於英文的學子點燃希望的明燈!

推薦序 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的第一志願
國立旗山農工校長 潘致強

逸群老師的第八節課有二十七章,從他擔任老師開始,跨越了十五年,這節課不在教室的課表上,沒有制式教材,沒有進度,看來還經常需要補課。課堂上的每個課題,每道習題都不容易。在師資養成的過程,可能有些參考理論,但總感覺好像不甚管用,常只能臨機應變,創新教法。他一路走來,用心做,認真做,如今回首,凡走過都感動,走在教育路上,逸群老師甘之如飴(見前言)。
這樣的心情,最感同深受者,必然是教育界的同業吧!
共同走在後現代教育路上的夥伴師長們,正以不同世代的經歷心態,面對家庭與社會巨變帶給課室現場的衝擊。跟逸群老師一樣,春風化雨,必然時有苦辣酸甜,但愛心耐心陪伴不絕望。他更以本書分享,拋磚引玉地提醒我們:不忘教育初衷,心心相偎一起走,就不孤單。
擔任校長,與逸群老師結緣於旗農,本書的後半部,也就自然特別吸引我。
台灣雖小,但校校各異,少子化困境在偏鄉來奮進,更是需要一個都不能少,每個孩子都要帶好。看到旗農孩子們:「八加九」的純真信仰(見14章)、班聯政見的發想實踐(見18章)、水蓮田的奮鬥青春(見20章)、老師對學生網路成癮的無奈與堅持(見25章)……等故事,都讓我堅信,教育實務面縱有諸多難為,但師心若信其不可為,則必不可為;反之,若信其可為,則其或有可為、能為之機。而一個充滿熱情,永不對學生絕望,以每位學生為第一志願來行動的老師,永遠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,做為校長,怎麼能不給師長們更多教育嘗試的空間與後援呢!
「最精采的人生故事,總是峰迴路轉的」,我常以此話與師生共勉。逸群老師得人生「亡」牌,大難化險,調適心境(見13章),走在並非大道康莊的教育路,當逢山窮水盡,又見柳暗花明,不知是否為天選之教育人,但獲獎無數,已倍受杏壇肯定(見71012章),面對這學期又將到來的畢旅恐懼(見23章),我相信他會克服的。
教育之道無他,唯愛與關懷,而教育國之本,師範尤尊崇(見台師大校歌首句),就滋養在陪伴走過少年時,因為教育實務總是最好的師範養成,在教育風雨路上,逸群老師告訴我們:和他一樣堅持下去,條條都有各自的精采,也期盼邁入師涯的下半場(見後記)的他,文筆不怠,在每個春夏秋冬的日常,繼續與我們分享他的篇篇精采。

推薦序 從老師到大師的修煉之書
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

從被投訴的菜鳥老師,到得獎無數的名師。
從都會區的「前段高中」,轉調到偏鄉的「中後段高職」任教。
從健康出發,到罹癌倒下,再重新出發。
戴逸群老師十五年的教書生涯,遭遇所有現場教師遇到的各種試煉:尊重學生,卻被學生誤解;啟動自由班風,卻被學校認為不適任;被恐龍家長投訴;接燙手的行政缺;特教生與普通學生融合。還有數不清的學生問題,像是網路霸凌、輟學、少子化……等等。然而戴老師秉承師長的大愛,在一關關的挑戰中,修煉師者之道。
教育學有一個專有名詞Master Teacher,可翻譯為專家老師,或是大師級老師,這樣的老師,有七個特徵:

1 營造學習的氛圍、環境、態度。
2 確立學習的理由。
3 訓練學生如何學習。
4 激勵學生達成目標。
5 建立學習責任。
6 持續檢查學習成果。
7 慶祝新的學習。

讀完戴老師新書《老師的第八節課:教育現場教會我的27件事》,會深深認同,這本書就是戴老師從老師成為大師的修煉之書。
這本書充滿跌宕起伏的故事,太精采了。
例如戴老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,還身兼遊戲製作人,與過去任教學校的學生攜手創作出一款媲美遊戲大廠的教育手遊。又例如剛到旗山農工教書的第一年,學生不願意背單字,學習動機低落,必須從最基礎的字母教起,戴老師卻勇敢在第二年承接了教育部的全英語授課計畫,開始引入英文繪本、桌遊、卡牌,當課堂上的輔助教材。
原本是設計給孩童閱讀的繪本,非常適合起點低的學生,讓語言的學習不再那麼困難。桌遊和卡牌遊戲的引入,讓學生們開始愛上英文課。戴老師甚至聯繫日本農業高校,進行視訊交流。台灣男生為了贏得日本女學生的好感,自動用英文向日本學生介紹台灣的美食、景點與文化。這些學生畢業後,都不再害怕英文了。
戴老師認為,班級經營可能會比教學知能來得重要。在高職教書,要先會「管」,然後才需要很會「教」。有些老師將高職視為不得不的選擇,然而戴老師卻覺得到高職教書,是他教書生涯的一個救贖。能在這群孩子人生的重要階段,陪伴他們三年,幫助他們為出社會做好準備,是他教書最快樂的事。
戴老師在書中,用生命書寫許多動人的金句,例如「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,更是一門充滿變數的藝術」。這門藝術太深奧了,但相信在閱讀完這本「大師的修煉之書」後,所有的老師都能參透這門藝術,成為春風化雨的杏壇大師。

章節試閱

Chapter 19 信仰的重量,正港「八加九」的使命
  二年代,「八加九」這個詞彙開始在網路世界流行,鄉民用來稱呼那些學歷不高、經常咀嚼檳榔以及製造社會亂源的不良少年。
  「八加九」一詞的來源,可以追溯到台灣傳統廟會民俗中的「八家將」。在刻板印象中,參與陣頭的成員多為刺龍刺鳳,社經地位較低的「𨑨迌囡仔」,且「八加九」與「八家將」的台語發音相似,使得「八加九」逐漸演變為不良少年的代名詞。
  在我教過的學生中,就有一位不折不扣的「八加九」——張義漢。每年的媽祖誕辰,義漢總會向學校請個幾天假,為的就是參加媽祖娘娘的遶境活動。當日,畫上家將臉譜的他,不再是同學眼中的那個普通同學,而是站在媽祖娘娘鑾駕前,負責幫媽祖開路的八家將。

從小就與神將結緣

  出生於旗山的義漢,自小由外婆撫養長大,家庭背景樸實。他還記得,兒時父親週末帶他到三桃山遊樂園遊玩,每當玩累了,他們總會順路前往附近的五帝廟參拜,向五福大帝祈求身體健康與家運昌隆;每逢有廟會活動,爸爸也總會帶著他一起去熱鬧。正是在這樣的宗教文化薰陶下,義漢從小就與五福大帝和八家將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。
「小時候,在五帝廟裡,有許多叔叔、阿伯在廟宇中練習跳八家將,我總是站在旁邊看著,心裡充滿了敬畏和崇拜。」義漢回憶道。
「回到家後,我會站在鏡子前模仿他們的步伐和姿勢,不斷地練習。雖然當時我不明白這些動作背後的含義,但我一直期盼著有一天,我能成為真正的家將,參與神明遶境,保護信眾和神明。」
  對義漢來說,八家將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,更是他生活與信仰的一部分。從小耳濡目染的他,對家將文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心。小學六年級時,義漢終於得到夢寐以求的機會,加入了內門清德堂,正式開始向叔叔、阿伯們學習八家將的步伐和儀式,以及他們所肩負的責任。

一個胸懷夢想的「八加九」

  高三的時候,義漢成為我任課班的學生,大部分時間他都全神貫注地投入課程,不過每個月總有那麼幾節課,他會顯得精神不濟,忍不住打起瞌睡。起初我還有些困惑,因為義漢平時是個充滿活力的學生,後來我才了解到,每當有廟會或遶境活動時,他總是通宵忙碌,扮演起神明的家將,為信仰投注大量的精力。
  義漢曾經跟我說:「老師,雖然我二十六個字母都會唸,但把它們拼在一起時,我就唸不出來了。不過我有一個夢想,希望有一天能帶外國朋友來參加我們的遶境活動,我要用英文跟他們介紹我們的文化,讓外國的朋友也能認識八家將的意義。」
  雖然義漢沒有在我的教導下,就能用英文和外國朋友介紹台灣的傳統宗教文化,但我卻對這位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,因為他一點都不像我印象中的「八加九」。
  根據我的觀察,義漢不抽煙、不喝酒,身上也沒有刺青,甚至連髒話都很少聽他說。一次下課時,我忍不住好奇地問他:「老師可以去看你遶境嗎?」
  義漢聽到這個問題,眼睛一亮,笑著回答:「老師,平時我們是不會隨意出陣的,不過,下個月南化的天后宮有提出出陣的邀請,堂內師傅有擲筊詢問我們的主神,五福大帝給了我們三個聖杯,師傅還將我的姓名呈報給五福大帝,這意味著我會成為這次出陣的家將。」
當他在說這些話時,滿臉的自豪,彷彿家將的身分賦予了他某種榮耀感。那一瞬間,我突然明白,對義漢來說,八家將才不是什麼負面的標籤,而是一份他與神明的連結。
「老師,那天你一定要過來看!」

化身家將參與媽祖遶境

  在遶境的前一天凌晨,義漢便前往清德堂做準備。面師手持清香祭拜後,開始為他勾勒臉譜。開臉後的義漢,換上了神明的服飾,戴上神冠,穿上草鞋,隨後法師用毛筆蘸硃砂點在他的眉心,為家將開光。經過開臉、著裝和開光的儀式後,義漢不再是凡人,而是化身為他所扮演的家將。
  隨後,義漢喝了一口符水,向堂內主神五福大帝稟報出軍。當師傅開始念誦敬語,請家將起步、上馬,今日的家將任務便正式開始。家將們離開清德堂,驅車前往南化天后宮,參與當天的遶境活動。

護佑沿途信眾的枷將軍

  那年的媽祖誕辰,我如約前往南化的天后宮參與遶境。
  在遶境的隊伍中,我試圖從眾多家將臉譜中尋找那張熟悉的面孔。果然,義漢站在隊伍的前方,頭戴盔帽,身著神明袍,腳上穿著草鞋,外手執扇,內手持著法器,全身散發著一種莊嚴的氣場。
  義漢扮演的是手持刑具的枷將軍,負責捉拿邪靈與保護神明。他手持法扇,時而輕拍信徒的頭頂,為跪拜的信徒驅除邪氣,祈求平安。那一刻,信徒們虔誠低頭,感受著神明的庇佑。
  義漢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專注,完全融入了枷將軍的神聖角色,當遶境的隊伍穿過巷弄,沿途的信徒無不投以敬畏的目光。儘管年輕,義漢所展現出的那份沉著,讓人無法不對他另眼相看。
  遶境結束後,我回了家,義漢與師傅們則返回內門的清德堂,向五福大帝稟報下馬,並將今日所收服的鬼魅與煞氣交由五福大帝審理。隨後,義漢用清水抹去了臉上的塗料,象徵著神明退位,完成擦臉退神的最後儀式。
  當天深夜,義漢傳了一條訊息給我:「老師,謝謝你過來看我遶境,我真的很開心,很少老師會認同我們這種遶境活動,大人都認為這是𨑨迌囡仔在玩的東西……
我簡單回應道:「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,老師也替你感到驕傲。」

  後來,義漢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與神明的庇佑,考取了高科大的電子工程系。這不僅是他多年來努力不懈的成果,更是給那些曾經對八家將文化心存偏見的人最有力的回應。如今在台灣國際造船廠工作的他,已經成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,雖然工作繁忙,但每逢假日,他仍會回到內門,參與堂內的出陣活動,繼續扮演著八家將,守護這片土地的信仰與文化。
  每一位家將的背後,既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,也承載著對神明的虔誠信仰。義漢用自己的方式,默默守護著家將信仰與文化的薪火,他想和世人證明,正港的「八加九」並非大人口中的「𨑨迌囡仔」,而是對信仰與文化有著深刻執著的男子漢。

亡牌教師的教育札記─19
顛覆身上的標籤,
用實際行動告訴這個世界,你是誰。

 

目錄

推薦序:突破侷限,點燃希望星火 陳方濟
推薦序: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的第一志願 潘致強
推薦序:從老師到大師的修煉之書 蔡淇華
好評推薦

前言:走在教育路上,我甘之如飴

PART 1 初任教師的迷茫

Chapter 1 學生的丟錶事件,失控的班級經營
Chapter 2 初任教師的震撼教育,我的第一次調解委員會
Chapter 3 老師的心輔官,蘇泰州教官
Chapter 4 走過教師生涯的低谷,一定要當個強悍的老師嗎?

PART 2 天主教學校的試煉

Chapter 5 教師成長的必修課,家長投訴
Chapter 6 從課堂到片場,南寮漁港的鐵達尼號
Chapter 7 獎項背後的故事,最年輕的杏壇芬芳獎得主
Chapter 8 教甄修羅場,教師甄選的最後一哩路

PART 3 公立學校的教育冒險

Chapter 9 行政抓交替,菜鳥組長的逆襲
Chapter 10 簡報中的魔法,全國高中生英文簡報冠軍
Chapter 11 消防隊來蒐證的園遊會
Chapter 12 超過百人觀課的公開授課
Chapter 13 罹癌,人生的休止符

PART 4 偏鄉高職的生命對話

Chapter 14 走進宮廟家訪,偏鄉高職生的故事
Chapter 15 導師的祝福,改變學生命運的檢定費
Chapter 16 匿名世界的傷痕,靠北版上的攻擊
Chapter 17 學權的崛起,進軍班聯會
Chapter 18 你也可以改變世界,兩位女孩讓共享單車進駐校園

PART 5 學生的故事,老師的回憶

Chapter 19 信仰的重量,正港「八加九」的使命
Chapter 20 撐起家計的雙手,水蓮田裡的奮鬥青春
Chapter 21 明霸克露橋的守望,阿努.伊斯坦達
Chapter 22 師生攜手創業,一場改變教育的創新旅程

PART 6 教學背後的點滴心聲

Chapter 23 畢旅恐懼症,老師眼中的畢旅
Chapter 24 偏鄉高職的英語教學之路
Chapter 25 虛擬世界的誘惑,手機成癮的孩子
Chapter 26 不只是教書,高職導師的使命
Chapter 27 當代老師的困境,在偏鄉高職堅守的教育初心

後記:教學生涯的下半場,感謝當初的選擇

消息公佈欄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